名医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医简介 >> 正文

郑祥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二

2021年08月26日 08:08  点击:[]

矾制的炮制技术及作用

 

郑祥银教授在从事中药炮制学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对古代矾制方法、作用及其炮制的药物进行较详细的文献研究、具有扎实、全面的姜制理论知识,精湛姜制技术。本文对其内容进行了初步总结。

白矾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族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主含含水硫酸铝钾(KA1SO42 12H2O)。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粒状。无色或淡黄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有玻璃样光泽。质硬而脆。气微,味酸、微甘而极涩。

白矾酸、涩,寒。归肺、脾、肝、大肠经。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祛除风痰。外治用于湿疹,疥癣,脱肛,痔疮,聤耳流脓;内服用于久泻不止,便血,崩漏,癫痫发狂。枯矾收湿敛疮,止血化腐。用于湿疹湿疮,脱肛,痔疮,聤耳流脓,阴痒带下,鼻衄齿衄,鼻瘜肉。炮制目的:防止腐烂,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主要药物:半夏、天南星等。

一、白矾的性味功用

《本经》:“味酸,寒。”《别录》:“无毒。”《药性论》:“涩,凉,有小毒。”《雷公炮炙药性解》:肺、肝二经。”《长沙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 ”《本草辑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历代医药学家谓白矾有坚骨齿,除固热在骨髓,去鼻中瘜肉,除风去劳,消痰止渴,暖水脏,(和桃仁、葱汤浴)可出汗,(火枯为粉)贴嵌甲,禁便泻,塞齿疼,洗脱肛涩肠,敷脓疮收水,吐下痰涎饮澼,燥湿解毒,追涎,止血定痛,蚀恶肉,生好肉,通大小便,(煅用)生肌却水等功用。主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鼠漏,瘰疬,鼻衄。(生含咽津)急喉痹,中风失音,疥癣,牙缝中血出如衄者(贴之亦愈),耳卒肿出肤,目赤,目翳,胬肉,口舌生疮,牙齿肿痛出血,历久碎坏欲尽,心肺烦热,风涎壅盛,蛇蝎、虎犬、壁镜、驴涎、马汗、百虫毒伤,痈疽疗肿,癫痫,疸疾等症。

 《本草纲目》:“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本草经疏》:“矾石,味酸气寒而毒,其性燥急收涩,解毒除热坠浊。盖寒热泄痢,皆湿热所为,妇人白沃,多由虚脱,涩以止脱故也。阴蚀恶疮,亦缘湿火,目痛多由风热。除固热在骨髓坚齿者,髓为热所劫则空,故骨痿而齿浮,矾性入骨除热,故亦主之。去鼻中息肉者,消毒除热燥從之功也。”

半夏辛温有毒,天南星苦辛温有毒,二者经白矾制过,毒性消除,并利于发挥半夏降逆止呕的效用。故《修事指南》云:“矾汤制去辛烈而安胃。”《修事指南》以去药毒表明白矾制的突出作用。

二、助药物除痰

1、瓜蒌

【古代炮制方法】宋代有炒制、童便制(《圣惠方》),焙制(《总病论》),“烧存性”、蛤粉炒、蒸(《总录》)等炮制方法。明代基本沿用前法(无蛤粉炒和蒸制),并增加了用白面同作饼焙干捣末(《普济方》)、同蛤粉或同明矾捣和干燥研制成霜(《蒙筌》)、加煅蛤蜊蚬壳捣和制饼(《粹言》)、纸包煨(《保元》)等方法。清代有煅炭存性(《握灵》),焙(《金鉴》),明矾制、炒、蛤粉炒(《得配》)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

1.炮制方法

  瓜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柄,洗净,压扁,切丝或切块,干燥,筛去碎屑。

蜜瓜蒌: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净瓜蒌丝或块内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晾凉。瓜蒌丝或块每100kg用炼蜜15kg

2.炮制作用

瓜蒌:甘、微苦、寒,归肺、胃经、大肠经。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之功效。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大肠便秘。

蜜瓜蒌: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多用于肺燥咳嗽,尤适于肺燥咳嗽而大便干结者。

【原著】(1)《得配本草》:“咳嗽明矾制,或蛤粉和炒。”

【述意】辅佐药物显奏清热、涤痰、下痰的效用,以治痰热咳嗽。

2. 橘皮

【古代炮制】

宋代有焙(《圣惠方》),醋炒(《博济》),去白炒黄、麸炒(《局方》),去白炒香熟(《总微》),米醋熬(《三因》),黑豆煮(《传信》),炒令紫黑色、炙、盐水浸焙干(《朱氏》)等炮制方法。元代有制炭(《世医》)、醋煮(《瑞竹》)的方法。明代有去白麸炒、醋炙、巴豆炒(《普济方》)、酒浸去白焙、米泔水浸(《奇效》)、炒焦(《医学》)、微熬、盐水洗(《纲目》)、青盐五味子甘草山萸肉乌梅肉法制(《禁方》)、盐煮去白(《准绳》)、米炒(《正宗》)、去白盐水炒、面炒(《济阴》)等法。清代有姜汁炒、童便浸晒、炒(《备要》)、焙(《奥旨》)、土炒(《全生集》)、香附炒(《时方》)、台党甘草川贝母青盐法制(《增广》)、蜜水炒(《时病》)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

1.炮制方法

陈皮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润透,切丝,阴干。

炒陈皮  取净陈皮丝,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晾凉。

或用麸炒法炒至内皮黄色有香气为度。《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2.炮制作用

陈皮  苦、辛,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能。

炒陈皮  可除去燥烈之性,以理气力胜。多用于脾胃气滞,胸脘胀满或呕吐。

【原著】

1)《本草汇纂》:“白矾炒,治顽痰。”

【引录】

《医学发明》:“定喘奇方:治稠痰壅盛,体肥实而嘴者。橘红二两用明矾五钱同炒香去矾不用,半夏、杏仁麸炒、蒌仁去油各一两,炙甘草七钱,黄芩酒拌五钱,皂角去皮弦子烧存性三钱。右为末,蒸饼用淡姜汤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食后白汤送下一钱,日二次。服三五日,大便下稠痰而愈。虚弱人每服七分。”

【述意】

辅佐药物显奏理气、燥湿、疏痰、下痰的效用,以治湿痰壅肺所致的喘息。

 

三、消除药物的毒性

(一)天南星

【炮制沿革】唐代有石灰炒黄、面裹煨、姜汁浸(《理伤》)等。宋代增加了黄酒炒、生姜拌炒、牛乳拌炒(《圣惠方》),牛胆汁制(《药证》),酒煮、姜酒制(《总录》),浆水姜汁煮、羊胆汁制(《普本》),白矾皂荚同煮(《疮疡》)等。金元时期主要有九蒸九晒(《宝鉴》)、皂角水浸(《丹溪》)等。明代又有了蜜制、酒制、生姜制、白矾汤泡去毒水(《普济方》)等,并发展了姜汁、矾汤和天南星末作饼造曲(《从新》)等。清代炮制方法已趋完善,如胆南星制法(《幼幼》)、南星曲制法(《得配》)等。《药典》载有生天南星、制南星、胆南星。

炮制作用论述:“性烈有毒,姜汁制用,善行脾肺(《本草正》)。”“白矾汤泡去毒水(《普济方》)”“火制则毒性缓(《备要》)”

【现代炮制】

1.炮制工艺

生天南星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制天南星  取净天南星,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如水面起白沫时,换水后加白矾(100kg天南星,加白矾2kg),泡1日后,再换水,漂至切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取白矾、生姜片置适宜容器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天南星共煮至无干心时取出,除去姜片,晾至46成干,切薄片,干燥。

100kg天南星,用生姜、白矾各12.5kg

胆南星  取制天南星细粉,加入净胆汁(或胆膏粉及适量清水)拌匀。蒸60min至透,取出放凉,制成小块,干燥。或取生南星粉,加入净胆汁(或胆膏粉及适量清水)拌匀,放温暖处,发酵715日后,再连续蒸或隔水炖9昼夜,每隔2h搅拌1次,除去腥臭气,至呈黑色浸膏状,口尝无麻味为度,取出,晾干。再蒸软,趁热制成小块,干燥。

100kg制天南星细粉,用牛(或羊、猪)胆汁400kg(胆膏粉40kg)

2.炮制作用

天南星味苦、辛,性温,有毒,归肺、肝、脾经,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功效。多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生天南星辛温燥烈,有毒,多外用。也有内服者,以祛风止痉为主,多用于破伤风如玉真散(《正宗》);外用治痈肿疮疥,蛇虫咬伤,如用于各种疖痛脓肿的伤疖膏(《部颁标准》)。

制南星毒性降低,增强燥湿化痰的作用。用于顽痰咳嗽,如治寒痰咳嗽的姜桂丸《洁古家珍》。

胆南星缓和燥烈之性,降低毒性,药性发生转变,性由温转凉,味由辛转苦,功能由温化寒痰转为清化热痰,长于清化热痰、息风定惊,多用于痰热咳喘、急惊风、癫痫等症。如治痰热惊风的牛黄抱龙片(《药典》);治小儿惊风发热的回春丹(《部颁标准》)等。

(二)半夏

【炮制沿革】

春秋战国有秫米治(《内经》)。南齐有熬制和姜浸(《鬼遗》)。梁代有煮制(《集注》)。唐代有火炮(《千金》)和焙制(《外台》)。宋代有姜浸(《总微》)、姜炒(《圣惠方》、《总微》)、姜煮(《总录》)、芥子、醋洗(《雷公》)、酒、姜浸(《博济》)、浆水、雪水煮(《苏沈》)、浆水、米炒,猪苓炒,酒、麸炒(《总录》)、矾、姜制(《卫济》)、姜、萝卜制(《传信》)、姜、甘草制(《朱氏》)、姜、矾、牙皂制(《扁鹊》)、焙制(《济生》)、麸制(《圣惠方》)、浆制(《博济》、《证类》)、姜汁半夏曲(《证类》、《百问》)、灰制(《证类》)、醋制(《总录》)、矾制(《总录》、《总微》)、米制(《总录》)、炙制(《三因》)、炒制(《妇人》)、菜油制(《疮疡》)。元代有姜洗(《脾胃论》)、姜泡(《瑞竹》)、生用(《世医》)、皂角制、泔制和香油制(《丹溪》)。明代有姜拌(《明医》)、姜焙(《医学》)、姜煨(《原始》)、吴茱萸制、萝卜制、盐、猪苓制、浆水、姜制(《普济方》)、姜、矾、皂荚制(《婴童》)、矾、皂角、巴豆制(《医学》)、姜、竹沥制(《纲目》)、姜、油制(《回春》)、甘草制(《准绳》)、硝、姜制(《粹言》)、杏仁制,矾、牙皂制(《保元》)、白矾、姜汁半夏曲(《仁术》)、酒制(《普济方》、《医学》)、煨制(《撮要》)、制炭(《准绳》)。清代有姜炙(《医案》)、法制半夏(《汇纂》)、姜、桑叶、盐制(《新编》)、皂荚、矾制、皂荚、矾、姜、竹沥制(《逢原》)、羌活、姜制(《良朋》)、巴豆制(《串雅内》)、仙半夏(《拾遗》)、姜、盐制(《便读》)、胆汁制(《逢原》)、盐制(《要旨》、《治裁》)。

【本草纲目“修治”原文】

                        

【弘景曰】凡用,以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有毒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用生姜者,以制其毒故也。曰: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六两,搅浊,将半夏投中,洗三遍用之。若洗涎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时珍曰】今治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  干切片,姜汁拌焙入药。或研为末,以姜汁入汤浸澄三日,沥去涎水,晒干用,谓之半夏粉。或研末以姜汁和作饼子,日干用,谓之半夏饼。或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日干用,谓之半夏曲。白飞霞《医通》云: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及皂荚煎汁和之;治火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以姜汁、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

【现代炮制】

1.炮制方法

生半夏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清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净半夏,用白矾20kg

姜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干,或晾至半干,干燥;或切薄片,干燥。每100kg净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法半夏  取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每100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半夏曲  取法半夏、赤小豆、苦杏仁共研细粉,与面粉混合均匀,加入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之煎出液,搅拌揉匀,堆置发酵,压成片状,切成小块,晒干。每100kg法半夏,用赤小豆30kg、苦杏仁30kg、面粉400kg、鲜青蒿30kg、鲜辣蓼30kg、鲜苍耳草30kg。(1988《全国》,2005《安徽》)

2.炮制作用

半夏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生半夏有毒,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一般不作内服,多作外用,用于疮痈肿毒,湿痰咳嗽。

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

清半夏  长于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姜半夏  增强了降逆止呕作用,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

法半夏  以燥湿化痰为主,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半夏曲  甘、微辛、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温胃、燥湿化痰的功效。临床以化痰止咳、消食积为主。

3.质量要求

半夏  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麻舌而刺喉。水分不得过14.0%,总灰分不得过4.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9.0%。含总酸不得少于0.25%

清半夏  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厚片。切面淡灰色纸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4.0%,含白矾不得过10.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7.0%。含总酸不得少于0.30%

姜半夏  呈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或类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7.5%,含白矾不得过8.5%,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0.0%

法半夏  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9.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5.0%

半夏曲  为小立方块,表面浅黄色,质疏松,有细蜂窝眼。

半夏为有毒中药,古代炮制方法甚多。其中《本草纲目》记载有姜制、白矾制、姜矾制、姜汁皂荚制、竹沥制以及粉碎制曲,大多数方法沿用至今。现版《药典》载有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和半夏曲。

半夏为化痰药。《纲目》记载半夏主治热痰、风痰、寒痰、痰痞;胸胀咳逆、时气呕逆、胃冷呕哕等,对不同“痰证”和“呕吐”均有方施治。中医所讲的“痰”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半夏用于治疗有形之痰与其化痰、抗炎及止咳作用相关;无形之痰主要指风痰和痹症,即现代医学所称的肿瘤。半夏现代药理研究与古代所载主治功能一致。

目前关于半夏降毒原理研究较多,对于“半夏草酸钙蛋白毒针晶是其主要毒性成分”的观点得到较广泛认可。

 

下一条:郑祥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