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相关的理论基础及其指导意义
2016-04-16 21:33  

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与脏之间通过组织相互联系、经络相互沟通、五行相生相克、阴阳气血互资、升降相互为用、功能相互协调等方面的组织联系和功能活动,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相通。”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相互为用、制约的关系,在病理上存在相互影响、传变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是临床分析五脏病机、确定治疗原则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研究五脏之间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用以指导临床诊疗实践。

1 心与肺相关

1.1 心肺经气相通

⑴理论基础

《灵枢·经脉》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心肺同居上焦,手少阴心经直接入肺,可见心肺两脏经气相通。

《灵枢·经别》说:“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为表里,手少阴经别与手阳明经别均行于喉咙,故心肺两脏经络相连。

⑵指导意义

心肺两脏经气相通,故心肺两脏有病则常常相互影响。临床上,心病可以及肺,如《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即是说心之痹邪可以通过经脉传之于肺,导致肺气不利,从而引起“暴上气而喘”;肺病也可及心,如清·叶天士《温热论》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犯心之病邪一般是先犯心包,然后由心包及心。故温邪犯肺,引起肺卫病证之后,其发展趋势之一就是通过经脉传及于心,引起心之病证,其表现可见神昏、谵语等症。

1.2 肺气助心行血

⑴理论基础

肺主一身之气,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尤其是宗气的生成。心主血脉,心气能够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不息,但心主血脉的功能需赖肺所主的宗气的资助才得以正常发挥。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相合而生成,具有灌注心脉而助心行血的功能。只有肺气充盛,主呼吸的功能正常,宗气生成充足,心气得到宗气的资助,才能维持其正常的主血脉功能。

⑵指导意义

临床上,若肺气不足,则宗气生成不足,宗气不足则不能助心行血,血行不畅则瘀滞为患,从而引起心血瘀阻的病证,其表现可见心悸怔忡、心痛胸闷、口唇紫黯、脉来结代等症。

1.3 心血布散肺气

⑴理论基础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肺的呼吸,呼出人体内的浊气,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完成体内外的气体交换。所以,这里的肺主气实际上包括了主持体外清气与体内浊气的交换。但肺吸入的清气需赖心血的运载和心气的推动才能布达周身;体内代谢产生的浊气也要依附于血液才能到达于肺而从肺呼出体外。所以,只有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正常,血液运行流畅,心血既能载清气、也能载浊气,体内外气体能够适时交换,机体才能维持其新陈代谢的生理活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