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及其指导意义
2016-04-16 21:29  

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里一表一阴一阳、一升一降,相互配合,组成脏的对应关系。脏关系,不仅说明它们在组织上的相互联系生理上的相互为用,而且也决定了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因此,我们研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为了更好地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1 心与小肠的关系

1.1 经脉相互属络

⑴理论基础

《灵枢·经脉》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别走太阳也。”“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说明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二者经络相连、经气相通。

⑵指导意义

心与小肠经脉相互属络,故心与小肠有病则常常相互影响。若心火偏亢,循经下移小肠,小肠泌别失职,就会引起小便短赤、灼热涩痛等症;若小肠实热,循经上熏于心,心火上炎,就会引起口舌糜烂、心烦失眠等症。

1.2 功能相互为用

⑴理论基础

《灵枢·本输》说:“心合小肠《灵枢·九针论》说:“手……太阳少阴为表里。”心为脏,属阴,主里;小肠为腑,属阳,主表。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和别走构成脏腑里表关系,因此两者表里配合、相互为用。

心主血脉,属阳主火,心血心气的濡养温煦,有助于小肠的化物、泌别功能;小肠化物泌别,吸收水谷精微,经脾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以养心脉,有助于心的主血、藏神功能。

⑵指导意义

临床上若心血不足导致小肠失濡,或心气亏虚导致小肠失煦,小肠化物泌别功能失职,清浊不分,水谷杂下,就会引起腹泻腹痛、小便不利等症;若小肠虚寒,化物泌别功能失职,水谷之气不化,气血生化乏源,导致心血心气不足,就会引起面色 白、心悸怔忡等症。

2 肺与大肠的关系

2.1 经脉相互属络

⑴理论基础

《灵枢·经脉》说:“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别走阳明也。”“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太阴。”说明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二者经络相连、经气相通。

⑵指导意义

肺与大肠经脉相互属络,故肺与大肠有病则常常相互影响。临床上,肺病可以影响大肠,如《素问·咳论》说:“肺咳不已则大肠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即是说肺之病邪可以通过经脉传于大肠,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从而引起大便失禁大肠病也可影响于肺,如《灵枢·经脉》说:手阳明大肠“所生病者,……鼽衄。”这是大肠热邪循经上迫于肺,肺开窍于鼻,热邪损伤肺络,血溢于外,故而引起鼻衄。

2.2 功能相互为用

⑴理论基础

《灵枢·本输》说:“肺合大肠《灵枢·九针论》说:“手阳明太阴为表里。”为脏,属阴,主里;大肠为腑,属阳,主表。肺肠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和别走构成脏腑里表关系,因此两者表里配合、相互为用。

肺主以肃降为顺,肺气清肃下降,有助于大肠的正常传导,保证糟粕的适时排泄;大肠主传导,以通降为贵大肠的传化糟粕,于肺气清肃下降,保证吸入的清气下沉丹田。

肺主行水,其行水功能正常有助于大肠主津、重新吸收剩余水分而保持大便的正常形态和正常排泄;大肠主津,其主津功能正常,有助于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而保持机体的水液平衡。

⑵指导意义

临床上,若肺气不足,或肺气逆滞,肺之肃降无权,导致大肠传导不利,腑气不通,就会引起便秘、腹痛等症;若大肠实热,或大肠虚寒,传导失职,腑气阻滞,影响肺气的肃降,导致肺气上逆,就会引起胸满、咳喘等症。

3 脾与胃的关系

3.1 经脉相互属络

⑴理论基础

《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说明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二者经络相连、经气相通。

⑵指导意义

脾与胃经脉相互属络,故脾与胃有病则常常相互影响。临床上,脾病可以影响及胃,如《素问·咳论》说:“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即是说脾之病邪可以通过经脉传之于胃,导致胃气上逆,从而引起咳而呕吐胃病也可影响于脾,如《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所生病者,……大腹水肿。”这是胃之病邪通过经脉传之于脾,脾主大腹,脾运失司,水湿内停,故而引起大腹水肿。

3.2 功能相互为用

⑴理论基础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以膜相连。”脾胃同居中焦,器官相邻,以膜相连,故两者关系密切。

《灵枢·本输》说:“脾合胃《灵枢·九针论》说:“足阳明太阴为表里。”《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太阴阳明为表里。”“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脾为脏,属阴,主里;胃为腑,属阳,主表。脾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和别走构成脏腑里表关系,因此两者表里配合、相互为用。

脾主运化,脾气推动有力,运化转输正常,胃中食糜逐步排入小肠,胃腑适时排空,有助于对水谷的受纳;腐熟,其腐熟功能正常,水谷经过初步消化,精微物质不断产生,水谷精气滋养于脾,有助于脾的正常运化,保证水谷精气的及时转输。

脾气主升,有助于胃中清气(水谷精气)上输心肺,同时,清气的上输心肺,也有利于胃气之通降;胃气主降,有助于胃中浊气(食物残渣)下输小肠,同时,浊气的下输小肠,也有利于脾气之升运。

⑵指导意义

临床上,若脾气不足,或脾阳亏虚,或寒湿困脾,运化转输无权,胃中水谷不能适时排空而滞留胃腑,水谷碍胃,导致胃纳不振,腐熟不能,就会引起不思饮食、食则脘胀、食后嗳腐等症;若胃气亏虚,或饮食伤胃,或寒湿犯胃,受纳腐熟无权,胃中水谷不能适时消化而致精气化生不足,无以养脾,导致脾失健运,转输无权,就会引起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倦怠等症。若脾胃升降失和,脾气不升,水谷杂下,就会引起泄泻、腹痛等症;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就会引起呕吐、呃逆等症。

4 肝与胆的关系

4.1 经脉相互属络

⑴理论基础

《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说明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二者经络相连、经气相通。

⑵指导意义

肝与胆经脉相互属络,故肝与胆有病则常常相互影响。临床上,肝病可以影响及胆,如《素问·咳论》说:“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即是说肝之病邪可以通过经脉传之于胆,导致胆气上逆,从而引起呕胆汁胆病也可影响于肝,如《素问·刺热论》说:“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这是肝之热邪通过经脉传之于胆,迫使胆液外泄,故而引起尿黄。

4.2 功能相互为用

⑴理论基础

《难经·四十二难》说:“胆在肝之短叶间。”是言胆附于肝两者器官相邻,组织相连,故其关系密切。

《灵枢·本输》说:“肝合胆《灵枢·九针论》说:“足……少阳厥阴为表里。”为脏,属阴,主里;胆为腑,属阳,主表。肝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和别走构成脏腑里表关系,因此两者表里配合、相互为用。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藏泄胆汁。两者协同合作使胆汁疏到肠道,以帮助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肝疏泄功能正常,既能保证胆汁正常分泌,又能保证胆汁排泄无阻之疏泄功能正常,既有利于胆汁的正常贮藏排泄,又有利于疏泄功能正常发挥

肝主疏泄,藏魂,出谋虑,调节精神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有关。肝胆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正常精神情志活动。·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⑵指导意义

临床上,若情志不遂,或湿热伤肝,肝气失调,疏泄失职,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导致胆无胆汁可藏,或胆汁排泄不畅,均可引起食而不化的病证;若情志不遂,或湿热伤胆,胆之疏泄失职,胆汁排泄不畅,影响肝对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也可引起食而不化的病证。胆汁淤积日久,酿成湿热,湿热熏蒸,胆液外溢,浸染肌肤,就会引起“黄疸”病证。

若情志不遂,或胆郁痰扰,肝胆疏泄不及,导致气机郁结,魂无所主,决断不能,就会引起情志抑郁、多疑善虑、胆怯易惊等精神情志病证。

5 肾与膀胱的关系

5.1 经脉相互属络

⑴理论基础

《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说明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二者经络相连、经气相通。

⑵指导意义

肾与膀胱经脉相互属络,故肾与膀胱有病则常常相互影响。临床上,肾病可以影响膀胱,如《素问·咳论》说:“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即是说肾之病邪可以通过经脉传于膀胱,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常,从而引起咳而遗尿膀胱病也可影响于肾,临床上,常见膀胱湿热日久,病邪循经入肾,湿热仍然留恋,但肾阴又被耗伤者,其治则须膀胱与肾同治、清利湿热与滋养肾阴并举。

5.2 功能相互为用

⑴理论基础

《灵枢·本输》说:“肾合膀胱《灵枢·九针论》说:“足……太阳少阴为表里。”为脏,属阴,主里;膀胱为腑,属阳,主表。肾膀胱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和别走构成脏腑里表关系,因此两者表里配合、相互为用。

肾主津液,司气化,而为水脏;膀胱贮津液,排小便而为水腑肾气的气化作用可以促进膀胱津液气化,控制膀胱贮藏津液和排泄尿液肾气充气化有权,固摄有,则尿液能够正常生成,并下膀胱而不致外膀胱藏津液的功能正常,尿液能够正常排泄,膀胱能够该藏满就能满、该排空就能空,则有利于气对膀胱津液的气化和司膀胱的开阖。

⑵指导意义

临床上,若肾气不足,或肾阳虚衰,气化不及固摄无权,影响膀胱贮津排尿就会引起小便短少,癃闭不通,或者尿频尿多小便失禁等若膀胱湿热,或膀胱虚寒,导致膀胱开阖不利,尿液排泄障碍,影响肾的气化固摄功能,就会引起小便色质异常或排出异常等病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