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案医话 | 通知公告 | 学术论著 | 工作动态 | 名医讲座 | 工作室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名医讲座>>正文
《伤寒论》的读法(二)
2017-05-15 20:41  

6.反衬

反衬法是根据相似的脉象、证候,以反衬的词句,针对现有证候的特征而加以分析比较。例如“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脉象主病,一般是数脉主热。若胃热而见脉数,其证当消谷引食。今发汗后中阳气衰,虚冷转甚,阳浮于上,故日客热。胃中虚冷而吐,其证当如太阴脏寒不渴之例,其脉虽数必显然无力,与胃热脉数自有不同。又如“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此以反衬的词句,用少腹满、小便不利之蓄水证,以说明少腹满,小便自利之蓄血证,这即是反衬法的表现形式。

7.排比

《伤寒论》的某些条文中,针对两个截然相反的病位、性质和病势发展的不同情况,或证候类似,性质不同,运用对比的词句来进行分析比较,叫做排比法。具体举例于次:

(1)阴阳对举法:例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乃将发热恶寒与无热恶寒而辨病发于阳与发于阴。当然,还须综合其他证象而拟定治疗措施,则更为精确。又如“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说明表证误下后,若其人体质较实,阳热内陷,与胸膈水饮相结,则成为结胸,即所谓“病发于阳”。如病人胃阳素弱,误下后,使客气结于心下,聚而成痞,即所谓“病发于阴”。以上二例是阴阳对举法。

(2)表里对举法:如“伤寒,不大小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说明头痛有热不大便,病有在表或在里两种之可能,治法在表宜汗,在里宜下,故举出小便清否以为辨表里证之依据,是表里对举法。

(3)虚实对举法:如“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是同一汗后,因病人体质不同,则病机又有虚实之不同。汗后恶寒,多属少阴虚寒,不恶寒但热,多属阳明实热之证,故与调和胃气之调胃承气汤,是虚实对举法。

(4)寒热对举法:《伤寒论》里有此条与彼条互为对举者,亦属于排比法范畴。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一属太阴脏寒,故自利不渴,治法当温,主方宜理中、四逆之类。一属厥阴热利,故下利渴欲饮水,治法主以直清里热之白头翁汤。再如“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此与《金匮》“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腹满寒疝宿食病篇》)其证候类似。但一属实热,一属虚寒,性质截然不同,则治法自有不同。二者排比举出,可以互相参较。

8.摹状

古人常用叠字形容自然界人物之情态。刘勰所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嘤嘤学草虫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文心雕龙·物色篇》)宋陆游诗:“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登赏心亭诗)当亦同此类。仲景则用叠字以形容疾病之情状,如“啬啬恶寒”:啬:《玉篇》释为“悭贪也”。《易·说卦传》亦有“为吝啬”之义。《伤寒论》则叠用啬啬两字,以形容风寒中于太阳肤表,卫外阳气不得舒展,故现此缩头缩脑畏恶风寒之状。

“淅淅恶风”:淅:《说文》释为“汏米也”。《孟子》:“接淅而行”。夏候孝若《寒雪赋》有“集洪霰之淅沥”之句,后人又以淅沥为风雨之声,当是均从许氏之说延伸而来。淅淅恶风,当风邪中于肌腠,卫外不和,见风猝然凛冽,毫毛收缩,故有此形容之词。

“翕翕发热”:《说文》释翕“起也”。《尔雅·送诂》谓翕“合也”。如鸟合羽,轻附浅合之貌。翕翕发热,即方中行所云“热候之轻微,翕火炙也,翕为温热而不蒸蒸大热也”。

“漐漐微似有汗者佳”:《集韵》释“染,汗出貌,一日漐漐小雨不辍也”。仲景用漐漐以形容服桂枝汤后正胜邪却,全身湿润,而微汗病解之象,盖不汗则邪无从出,过汗淋漓则有伤阳气损阴液之后果,此染染一词,甚是恰到好处,惟妙惟肖。

“项背强几几”:几音殊,《说文》释几为“鸟之短羽几几然”。象形,形容短羽之鸟欲飞而不得伸腾之状。此借几几以释项背强,亦是摹状之词。明人有释几为几案之几,谓有拘谨之意,其说亦有所本。但几字无钩挑,愚意以从大多数读殊为是。

“濈然汗出”:《埤苍》释濈“水行出也”。又疾貌,曹植《七启》有:“濈濈凫没”之句。仲景用濈然汗出或濈濈然汗出,以形容阳明高热,亦即程郊倩所谓有连绵不断汗出之意。

9.倒装

文中特意颠倒文法、或逻辑上的一般顺序,称倒装文法,大都用上加强语势,调和音节,或错综句法。例如古书上“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篇》)一般顺序当是“尔所谓达者,何哉”?又如“盍不出从乎?君将有行”。(《管子·戒篇》)普通顺序应为“君将有行,盍不出从乎”?以上就是倒装的实例。《伤寒论》中间用倒装法,柯琴谓是“倒序法”。如:“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发热不渴,咳而微喘,是小青龙的适应证,故“小青龙汤主之”,当在“服汤已”句之上,即是倒装句法。服汤已即指服小青龙而言,服汤已而渴,是寒饮得去,病有向愈之机。又如:“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太阳,无汗、发热、身疼痛,是太阳伤寒主证,脉浮紧,是太阳伤寒主脉,病虽多日,表证仍在,故当主以麻黄汤解表发汗,服药已微除,是指服麻黄汤后而言,亦即倒装法。因邪郁日久,不能一汗即除,故发生心烦目瞑或见衄血之病解情况。

在古诗中,倒装句出现于一句之中的更多。如唐诗“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魏徵述怀诗)普通顺序当是寒鸟鸣,夜猿啼,此即倒装之例。《伤寒论》倒装法亦有出现于一句之中的。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从病情分析,头项强痛,一般当指头痛项强,所谓“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可为一证。此作头项强痛,自是倒装句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