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工 |  校友 |  访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正文

学校简介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6日 11:58     作者:     来源:学校办公室      阅读:[]     编辑:

湖北是神农故里,李时珍的故乡,中医药文化重要发源地。湖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校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是我国较早开办中医本科教育和最早开办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是湖北省第一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校,湖北省首批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省属高校;是全国第一批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是我省第一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省属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是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高校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试点高校、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高校”“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综合治理优胜单位”全省平安建设优胜单位”“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成绩突出集体”、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一级”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坐落于江城武汉,在武昌区和洪山区两校区办学,占地总面积1610亩,建筑总面积54.3万平方米。昙华林校区位于武昌中心城区,历史人文底蕴浓厚,古朴典雅,书香氤氲;黄家湖校区为山水园林式校园,现代化功能齐全,大气磅礴,秀美庄严。学校坚持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推进惠及师生的民生工程建设,打造美丽文明平安校园。图书馆以中医经典图书资源为特色,构建医药卫生及相关生物学科为重点的馆藏体系,是“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湖北分中心”和“全国中医药文献查新单位”。

学校弘扬“求真求实 精勤博极”的时珍精神,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的办学理念,秉承“勤奋 求实 发掘 创新”校训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十万余名毕业生,涌现了一批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973中药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在内的国内外中医药届杰出学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展疫病科技攻关,志愿服务抗疫一线,涌现出一批抗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学校办学层次齐全,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生教育;办学类型较为丰富,涵盖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海外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学校现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7个学科门类和35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学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拥有4个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14个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有5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省级重点专科。临床专科建设成效明显,肝病科、肾病科进入国家区域诊疗中心行列。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含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含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护理学和医学技术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中药学、护理、翻译、药学和公共管理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医学和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现有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86万人,其中本科生1.58万人,研究生2618人。拥有3个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7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拥有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8项;全国中医药高校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5项。“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荣获“全国百强实践团队”,一批作品获“挑战杯”等国家级奖励、省级奖励,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项目夺得 2020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候选人、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等一批先进大学生典型。

学校坚持人才第一资源,依靠人才强校兴业。现有教职工1670人,其中,专任教师121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707人。拥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4人;长江学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2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1人;拥有一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青年岐黄学者、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湖北省优秀青年社科人才;拥有一批湖北名师、湖北中医大师、湖北中医名师、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医;1名教授家庭入选全国教育世家,拥有一批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北省道德模范、全省师德先进个人、“荆楚好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1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3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8人。

学校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建有1个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老年脑健康中医药防护技术与新产品研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重点研究室,1个湖北时珍实验室,1个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3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道地药材与创新中药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1个针灸治未病国际合作基地,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及其他15个省级、武汉市科研平台。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肝病基地、国家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联盟理事长单位、湖北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基地道地药材与创新中药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的依托单位,是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研究中心、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湖北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打造内外联动发展新格局。积极创新校地、校企合作,与随州、咸宁市人民政府,五峰、宣恩县人民政府,与人福医药集团、国药集团中联药业、劲牌持正堂、九州通医药集团、固生堂、四川新绿色药业、武汉回盛生物科技等20余个市(县、区)以及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共建“中药产业研究院”,设立中联专项奖学金、阳光励志助学金、康瑞达教育基金、固生堂中医传承专项基金、一方奖学金、新疆维药研究生教育基金、九州通医药集团专项奖助学金、哈瑞医药专项助学金、新绿药发展专项基金等30余项社会奖助学金。

学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和留学生教育。积极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纳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选派教学、科研及临床骨干出国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协作和科研合作。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建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与管理人员对外交流基地”和“中-马(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学校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选派中医专家赴非洲执行医疗援助任务,积极承建中国(湖北省中医院)-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本·阿克隆医院)中国“中医中心”建设合作项目。

弦歌不辍六十五载,砥砺奋进再谱华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双一流”建设,顶压奋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中医药大学新征程上阔步前进,努力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贡献,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中医药力量。

                                                                                                  (数据截至2023年9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