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工 |  校友 |  访客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中医 >> 正文

中国中医药报5版头条报道我校刘洪涛教授事迹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30日 10:57     作者: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阅读:[]     编辑:党委宣传部

本网讯 4月28日,中国中医药报5版中药产业周刊头条以《刘洪涛:探索微生物组学与中医药融合》为题,对我校基础医学院刘洪涛教授带领团队探索将微生物组学与中医药全面融合的事迹做了详细报道。

以下为报道全文:

一台体积仅手掌大的机器,插入装载中药材样品的微流控芯片后,40分钟内即可检测显示样本内潜在病原菌,可拓展用于鉴定中药材活性组分、毒性成分、病原微生物及农药污染等……在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微生物组与营养代谢研究所实验室内,团队负责人刘洪涛教授正在和学生演示恒温核酸扩增分析仪的检测流程。这款由该团队与宁夏大学联合研发的仪器依托生物传感技术和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能够可视化、高通量快速诊断样本质量及其危害因子。

传统中药在临床应用中,面临代谢转化不清、质量控制复杂、缺乏深度开发等瓶颈。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微生物组与营养代谢团队以此为切口,提出中医药微生物组学概念,建立中药质量监测平台、中药肠道代谢转化研究平台和中药药效机制评价平台三大方向,探索构建中药质量控制新型检测体系,探讨中药、肠道菌群及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阐释中药及复方的分子调控机制,力求从中西医高度融合发展的角度,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近年来,刘洪涛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培养硕博研究生40余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刘洪涛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

刘洪涛的办公室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整齐的大书柜,里面陈列着《黄帝内经》等各类中医经典。

2016年10月,刘洪涛通过湖北中医药大学“杏林英才专项计划”被引进至学校基础医学院工作。此前,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与物理研究所、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从事肝脏代谢相关研究。来校第一年,学院安排了7位研究生跟随他开展研究,然而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们却普遍产生了畏难情绪。他反思,一方面,学生还无法适应专业科研院所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刘洪涛不了解中医药,学生也不了解刘洪涛”。不久后,刘洪涛在湖北宜昌调研时偶然得知,中药材白及干药中的含糖量高达60%,是开展糖组学研究的绝佳样本,他便以白及为切入点,一头扎进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浩瀚海洋。

此后,刘洪涛慢慢调整研究方向,探索将微生物组学与中医药全面融合。“人体肠道中的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左右,中药材大多通过‘水煎口服’,进入肠道后被菌群代谢,能产生很多有用的新物质。”刘洪涛举例,三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其中关键的成分人参皂苷入血比例极低,难以发挥生物活性。团队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找到了肠道中代谢三七的细菌,通过测量该细菌基因序列发现了其中的关键酶。这种酶能精准切掉人参皂苷中的糖苷,其产物可进入循环系统产生药理活性,将对人参皂苷的新药开发起到重要作用。

从不了解中医药,到钻研中医药、热爱中医药,刘洪涛说,自己是一位“中医粉”,在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会继续从中医药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从现代科学技术中汲取创新手段,为大众健康服务。”

每周工作超过70个小时

提到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微生物组与营养代谢团队,不少人的第一印象是“高产”,成果背后是刘洪涛带领团队每周平均工作超过70个小时的坚持。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研人员要想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潜心学术研究。刘洪涛以身作则,只要不出差,坚持每天早上7点半前到实验室,晚上11点“送完所有人后”才离开。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每天“早8晚9”,中午不休息,周末也只休息一天。

万事开头难。刘洪涛介绍,最初组建团队时,内部也存在着磨合期阵痛。为确保实验室的平稳快速发展,刘洪涛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章程,如研究生岗前培训制度、科学实验记录规范、组会讨论制度等。2020年后,随着队伍逐渐壮大,实验室内开始实行三级垂直管理模式,师生根据研究方向分成5个小组,每组设立组长,成员对组长负责,组长则对刘洪涛负责。

让刘洪涛引以为傲的是,目前这个涵盖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分析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平台,全部由学生自主管理运转,“半军事化管理”的团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有志于科研的中医药学子加入。

像放风筝那样培养学生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微生物组与营养代谢研究所是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温暖的大家庭,师生们携手并进、共同成长。

在团队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位进实验室的学生都要发一篇SCI文章,这是刘洪涛给学生们设置的“最低标准”。在他看来,很多学生加入团队时,对未来发展道路的规划并不清晰,因此要在入门时引导大家树立科研目标。SCI只是一个量化指标,随着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加深,学生也会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所在。

中药学博士研究生胡白飞于2018年就加入实验室开展中药药性与作用机制研究。4年时间里,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4篇SCI论文。胡白飞还清楚地记得,在第一篇SCI论文发表时,刘洪涛帮她修改行文逻辑、语法、图表颜色搭配和排版的过程。“看到刘老师修改意见的那一刻,我很惭愧,因为他修改的态度比我写作时更认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复学后,刘洪涛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焦虑心态,他通知全体成员放假4天,各自休整。假期最后一天,师生一起买菜,下厨做饭,言笑晏晏间,彼此加油打气坚定了信心。“带学生就和放风筝一样,有时要收线,有时要放线,搭配得好,风筝就能越飞越高。”

除了定期团建,刘洪涛还坚持每年组织大家观影。去年看的是《长津湖》,前年是《高山下的花环》。刘洪涛注意到,观影途中,几位同学偷偷抹了眼泪。一起看专业文献之余,刘洪涛也会给学生推荐历史书籍阅读,为的是让大家“牢记来时的路,走稳脚下的路”。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近年来,从团队走出去的本科生中,有10余位学生考入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不到3年时间已入选湖北省“楚天学子”青年人才计划。

相关报道链接:

【中国中医药网】刘洪涛:探索微生物组学与中医药融合






上一条:长江日报:追忆内经学泰斗、国医大师李今庸

下一条:人民网:沉痛悼念!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李今庸逝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