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工 |  校友 |  访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回眸2022】科研团队篇①:纳米生物传感中心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7日 18:21     作者:     来源:纳米生物传感中心      阅读:[]     编辑:陈霞 陈依

纳米生物传感中心:坚持科研创新 提升团队影响力

2022年,纳米生物传感中心立足纳米生物传感技术,注重与中医药融合创新,深入开展纳米生物传感技术在疾病早期诊断领域的应用研究,在针灸传感研究和中药新方法鉴定方向不断取得新成果,进一步提升纳米生物传感中心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一、突破性成绩

1.张国军教授获2022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实现团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零突破,获批湖北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1项。孙忠月老师获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各1项。团队获批纵向研究经费219万。

2.张国军教授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李玉桃老师在附属湖北省中医院检验科挂职锻炼半年,促进团队与医院检验科在临床医学与科学研究方向上的深度融合。团队引进1名博士后进站工作。

3.团队全年发表SCI论文7篇,影响因子均大于5,其中3篇大于10。1篇论文入选学校ESI top 1%高被引论文榜单。

4.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附属湖北省中医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医院、高校开展合作交流,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学术交流与报告,进一步提升团队影响力。


二、创新性工作

1. 针灸传感针研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团队首次在针灸针的尖端构建了一种新型场效应晶体管(FET)生物传感器,能实时监测活体鼠脑神经组织释放的神经信号分子。研究成果以“Acupuncture Needle-Based Transistor Neuroprobe for in Vivo Monitoring of Neurotransmitter”为题发表于德国Wiley出版社旗下的国际权威期刊《Small》(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5.153)。

针型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用于活体实时监测示意图


2. 开展实时监测细胞释放信号分子研究。团队利用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灵敏度高、特异型好,可以原位、实时监测性能,发展新方法用于实时、动态监测细胞外微环境中Ca2+的释放。研究工作以“Real-Time Monitoring of Cellular Ca2+ Efflux with Renewable Graphen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Biosensor”为题发表于ELSEVIER杂志社顶级学术期刊《Carbon》。(工程技术领域I区,影响因子11.307)。团队设计了一种聚赖氨酸功能化的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可原位监测癌细胞周围的细胞外酸中毒,研究成果发表于ELSEVIER杂志社顶级学术期刊《Talanta》(JCR 1区,影响因子6.556)。

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用于细胞外Ca2+实时动态监测示意图


3. 开展核酸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团队制备了一种金纳米颗粒修饰的石墨烯FET器件,并与双CRISPR/Cas13系统进行巧妙结合,构建了一种新型CRISPR-FET生物传感器。在检测中,靶标诱导的CRISPR反应对固定化reporter进行切割,使传感沟道表面的负电荷大量减少,产生快速的电学响应。新型传感器不仅实现了对多种RNA病毒的免扩增、高灵敏检测,解决了传统基于CRISPR检测手段耗时长、试剂耗费大、依赖于预扩增等问题,而且在临床应用中也展现了良好的诊断性能。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ACS)旗下的国际生物传感领域顶级学术期刊《ACS Sensors》(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9.618)。团队构建了一种石墨烯量子点功能化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检测外泌体miRNA21。该生物传感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对miRNA21检测限可低至85 aM,还可用于临床血样中外泌体miRNA的检测,能有效区分健康人群和乳腺癌患者,有望成为癌症早期诊断的新方法。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出版集团旗下的第一个综合性子刊《iScience》(JCR 1区,影响因子6.107)。

串联 Cas13a/crRNA 介导的 CRISPR-FET 生物传感器构建示意图





上一条:【回眸2022】科研团队篇②:中医药微生物组与营养代谢研究所

下一条:【回眸2022】直属单位篇⑩: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