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报道 >> 正文

【喜迎十九大 共兴中医业系列报道(四)】传承创新 在特色发展中践行使命担当

2017年10月24日 08:44  点击:[]

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学校改革发展方向应同国家发展目标和行业未来方向紧密联系,扎根中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四个服务”要求,在做好服务国家、服务行业发展大文章中,承担应尽职责,体现价值追求。

溯本追源,执着中医经典研究与教学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术泰斗、医界名宿纷纷来校,以矢志不渝的热情传道授业、著书立说、释缚脱艰。学校为全国统编第二版中医教材《金匮要略》主编单位。高级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集体撰写的《从脏腑学说来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光明日报》全文刊载。 

 自1956年起,学校连续举办10届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为主,佐以培养教学技能的中医师资班,即“中医经典班”,奠定中医经典研究及教学在全国重要地位。

团队融合,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孳孳学术,春华秋实。学校现有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老年病中药新产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肝病临床医疗中心等多个高水平科技平台。

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是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研究中心,主持完成国内首部中医药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在瑞士WHO会议上,学校专家促成中医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体系。针灸学科和临床检验诊断学科融合,研制全球首例纳米针灸传感针。内经学科承担国家973项目课题,获科技部重大专项资助。学校当选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针灸学会全国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校通过实施“青苗计划”、“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加强学科团队与科研团队融合,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生、转移、转化,以科研反哺教学,推动精准扶贫、城乡互联,校地、校企合作结出累累硕果。

2014年,学校牵头成立“国家科技部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当选理事长单位。2016年,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的湖北省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与劲牌有限公司合作研究的保健酒现代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两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鄂西、蕲春等地,学校建立“道地药材GAP试验示范基地”,主持完成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茯苓等6种优势中药材GAP技术升级及产业链构建”,玄参、黄连等6个品种先后通过国家GAP认证,辐射种植面积200余万亩,实现25种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在全省中药材主产区推广,助力蕲春获“中国艾都”称号,综合经济效益达30亿元。 

 

中医药惠农春风吹送荆楚大地,学校被评为“服务湖北经济先进单位”。

涵养自信,大力弘扬李时珍医药文化

湖北是博大精深荆楚文化的发祥地,蕴藏着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历代名医辈出,闻名世界的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更是湖北的骄傲。

2015年,学校发起成立国际性学术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并当选为理事长单位。主持编修《新编本草纲目》,即将作为2018年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献礼之作。

学校取李时珍的号“濒湖”,创立学术活动品牌“濒湖论坛”,每年邀请海内外学者来校,聚焦中医药发展大局大势进行交流研讨,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届。连续多年参加湖北•武汉台湾周活动,主持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论坛。 

 

学校还成立李时珍医药文化研究所,先后出版《李时珍大传》《李时珍药膳食疗丛书》《李时珍研究》等10余部专著。在中医学专业开设李时珍医药选读、荆楚名医菁华等课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李时珍医药学术思想,并将李时珍的故乡蕲春县列为中医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基地之一。

2017年,学校启动“健康中国”系列文化创意活动工程,助力长江经济带“健康中国”建设,主动融入国家“大健康”发展战略。媒体直播团两次来到校园,累计向18万公众直播李时珍祭等特色文化活动、中药标本馆等特色场馆,引发公众点赞中医药文化热潮。 

媒体直播展示我校武术队养生功法

学校是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委托培养资格”、“对香港免试招生资格”高校,在频繁的中医药国际交流和专业的海外教育中,为湖北省中医外交和文化输出作出巨大贡献,同时,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依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等医疗、科研平台与境外合作项目,联合国内外学术科研机构,高举李时珍医药文化传播大旗,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巴基斯坦留学生在李时珍广场毕业合影

上一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简报(第1期) 下一条:【喜迎十九大 共兴中医业系列报道(三)】党建引领 在办学治校中坚持正确方向

关闭

推荐资讯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